|
从自我到社会——写出生活的温度发表时间:2020-08-19 11:40 “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。”这句话从系统论的观点上分析,那就是语文教育可以作为一个系统,它是由学校语文教育、家庭语文教育和社会语文教育三个子系统构成的。我们要以课堂语文教学为核心,其次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、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开放性语文学习,把语文学习过程延伸到学生的课余生活、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去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不断学习和积累所学所见。高考作文做为语文教育的一种考核,在高考中占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。 高考写作不是冰冷的空泛说教,要求学生要有明确的对象以及自我的体验、感受和见解,这就是所说的写出生活的温度。如今的高考作文中就有这一类作文,即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全称是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。其实质可以说是“时评类”作文,其本质还依然是材料作文,但重在考查学生对一事物或社会现象的态度与看法,思维的深度与广度,表达的清晰与晓畅。因此,在写作这类作文时,有些基本的东西是必不可少的,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要素,才能达到要求;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框架,才能在考场中立于不败之地。 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从自我到社会的转换正是教师应该做到的,借鉴作家郝景芳对写作的看法,写作有四个层次:第一层是套路和技巧,第二层是思维和素材,第三层是广泛的灵感,第四层是自我生成。因此,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,不能只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,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,体会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,发挥学生的主体性。要从自我认识到社会隐射的问题,那么就需要知道生活是复杂的,它有复杂的人际关系;社会是复杂的,他有涉及到各个层面,真相往往就在背后,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新闻是不同的;人性是复杂的。在清楚了这几个层面后,学生们再去观察生活,观察社会上的各个事件或人,便能想着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、去分析,体会到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。 该如何从平凡的生活中,体会不一样的人生意义,也是学生应该学习到的。老师从《半张纸》这篇小说入手,小说只有区区一千五百字,但写了主人公两年由甜到苦、由合到散的生活,作家不但写出了主人公的悲欢离合,更重要的是写出了他的人生感悟。这样丰富的内容,作家是通过一个极为普通却极为典型的细节来表现的:电话旁边随手记录电话号码的半张纸。因此,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普通事物或事件入手,从不同的角度入手,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。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上提出了“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。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。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。”的理论,我们的高考作文也不能脱离生活实际。就拿高考作文的命题来说,近年来很多省份的高考作文呈现出生活化的命题趋势,例如,山东卷以“见证”、重庆卷以“我与故事”、四川卷以“熟悉”、江苏卷以“品味时尚”为题,都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对考生生活体验的关注,主旨在于引导考生以此为基点引发个性化的感悟与思考,具有较好的生活色彩与开放视角。因此,过于强调知识的积累、材料的嫁接、虚构的感悟、固定作文的格式与华丽的辞章的应试作文教学脱离生活,没有实用的价值取向。 作为教师,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开始,认真关注社会、思考身边发生的重大社会现象,培养学生的情感、态度和价值观的思路,带领学生开阔眼界,去关注社会,去关注我们的国家,去做一个有感情有社会责任的人。但是对学生来说,学会留心周围事物,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我们可以教会学生以下几点:第一,做生活的有心人,主动观察、感知生活。我们每天都在生活,只要用心、有目的地去观察、感知生活,就能积累很多有用的写作素材。 第二,多角度、全身心地去观察、感知生活。作文要写得具体、生动而又有深度,源于观察感知的细致、深入、具体,这就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感受、体验、了解生活。 在考场作文中,学生们首先要在审题的基础上,明确立意,选择写作的角度,在文章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,并考虑其现实意义,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,该文章就逊色许多。当然也需要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,善于思考,善于总结,对生活的认识越透彻,对生活的体验越真实,写出的作文就越深刻越有生活的气息。只有学生在生活中不断观察和积累自己的认知和体会,形成自己的观点,才能将文章写得有声有色。相信学生们都能写出一篇好文章,考到一份好成绩! |